华为之后最大风暴!工信部点名+反垄断重锤,NV中国神话一夜崩塌?
凌晨两点,上海张江的灯光像被焊死在夜空。芯片实验室的自动门“咔嗒”一声合上,工程师林骁把刚出炉的测试片塞进防静电袋,手心全是汗。他知道,这块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硅片,决定了下游八千家中小厂下个月能不能准时交付车载雷达。大洋彼岸,加州圣克拉拉的黄仁勋也在熬夜,盯着财报里中国区收入那一栏——数字像滑梯一样往下掉。同一时刻,北京海淀区一份反垄断调查通知书被装进公文袋,收件人:英伟达中国。三条线在这一秒悄悄交汇,没人知道谁会先断。
故事要从六年前说起。2018年的冬天比往年更冷,华为海思的麒麟980刚刚拿下全球首款7nm手机芯片的名号,美国人的制裁清单就贴着热气出炉。EDA工具断供、台积电工艺卡关、光刻机瞬间变成只许远观的奢侈品,一套组合拳打得又准又狠。当时业内流传一句话:这不是贸易战,是科技断头台。更尴尬的是,规则重写后,买不到的不止中国人,卖不出的美国人同样抓狂。芯片堆在仓库里长蘑菇,华尔街分析师把财报电话会开成哭灵现场,比尔盖茨在CNN镜头前丢下一句“只会逼中国自己造”,没人当真,只当富豪退休前的慈悲。
展开剩余77%谁也没想到,慈悲最先应验在英伟达身上。AI训练需要算力,算力需要GPU,GPU九成挂着NVLogo,需求像火山岩浆堵在出口。2022年秋天,黄仁勋带着特供版H20回到北京,脸上写着“我冒着风险救场”。发布会PPT被做成中国红,台下掌声雷动,当晚订单就排到下一年。可业内人士拿到白皮书一看,算力被砍掉八成,带宽缩水一半,价格却一分没便宜。有人调侃:老黄卖的不是芯片,是数字茅台。更魔幻的是,这样一颗“阉割芯”竟让英伟达在接下来四个季度里从中国赚走六十亿美元,财报会议上的笑声隔着太平洋都能听见。
掌声背后,暗桩悄悄埋下。今年三月,国内一家安全实验室在做固件体检时发现异常:H20在启动阶段会向境外IP发送加密握手包,体积小到只有几个KB,却包含板载序列号、运行时间戳和一段未文档化的指令集。报告递上去不到二十四小时,工信部罕见地点名“某国外GPU产品存在潜在风险”。英伟达对外声明只有一句话:我们遵守所有运营地法律。没有解释握手包用途,也没有公开代码。外媒却像提前拿到剧本,集体高潮:技术实力体现、合规常态、不要过度解读。甚至有小道消息说,后门条款就是拿到出口许可的投名状,白宫要的是随时能让芯片变砖的开关。消息无法证实,但很多人想起2023年底H20被突然禁售两个月又毫无征兆解封,时间线恰好对得上。
如果说“卡脖子”还能用市场逻辑解释,“留后门”已经踩到科技主权红线。五月初,市场监管总局正式立案,案由只有四个字:滥用垄断。根据去年生效的《反垄断条例》,情节特别严重可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0%罚款,英伟达中国去年营收五百亿人民币,理论上限就是五十亿。消息一出,股吧里有人欢呼“割韭菜的终于要被割”,也有人担忧高端算力再次断粮。但这一次,风向变了。深圳一家服务器厂商透露,他们已经在小批量测试国产替代方案,性能只有A100的七成,价格却便宜四成,更关键的是IP核完全自有,固件可以公开审计。林骁所在团队做的正是这款芯片的可靠性验证,他告诉记者:“以前我们追着他跑,现在可以坐下来平视。”
平视的底气来自供应链的悄然位移。过去六年,国内28nm以上节点产能翻了三倍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合肥四大集群把功率器件、驱动IC、MCU做到白菜价,全球家电、汽车、工业板卡的中低端芯片八成以上印着中国Logo。高端部分仍缺,但缺的是塔尖,不是地基。换句话说,离开英伟达,训练大模型会慢,自动驾驶迭代会缓,但洗衣机不会罢工,高铁不会停运,快递柜不会吞件。生活继续,产业继续,只是少了一个高高在上的选项。科技脱钩最残酷的地方从来不是缺货,而是让人相信“缺了你就活不了”,如今这层窗户纸被捅破,恐慌反而开始反噬对方。
黄仁勋在最近一次访谈中罕见示弱:“中国是全球最大市场,我们不想缺席。”镜头里他鬓角花白,语速比两年前慢半拍。同一时间,浦东机场货运区,一批贴着国产标签的AI加速卡正在装机,目的地是东南亚数据中心。海关统计显示,今年二季度中国高端芯片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,增速比进口快十七个百分点。攻守之势,无声换位。林骁把最后一份测试报告上传,关掉服务器,窗外天色微亮。他不知道罚单会在哪天落地,也不知道下一代光刻机何时到货,他只知道,自己手里的这块硅片,已经不需要再向任何人低头。
发布于:广东省